由改编自俄国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妮娜》的《Shuga》(2009) ,到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的短篇小说《作家之夜》为蓝本创作的《诗人》,达赫让奥米尔巴耶夫的电影处处有文学的踪迹。谈到文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导演表示开卷固然有益,但同时亦有其危险之处,因为阅读会令人受困于脑海中的抽象建设。达赫让奥米尔巴耶夫透过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以电影语言为无边的文学想像赋予实体,以避免自己陷入被书本中抽象文字吞噬的窘境。
由把电影运用作经典文学的载体,到使用非专业演员,达赫让奥米尔巴耶夫这种在电影中对写实的追求深深受到法国电影大师罗拔布烈逊的影响。相较于文学和剧场,导演认为电影较贴近物质现实,而布烈逊强调自然和纯粹的电影语言就鼓励了他去追求这种没有演技和舞台效果修饰的电影创作。即便用上专业演员,他也是把他们当成一般人来拍摄。
除电影语言外,导演亦谈及民族的语言。 「你可以透过停止观看电影来杀死一个导演;你可以透过停止读诗来杀死一个诗人」,失去语言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灭亡。 《诗人》讲述两代哈萨克诗人殊途同归的失语困境。在英语当道的全球化底下,哈萨克语文化被语言一体化的大趋势迫得无立足之处。面对令人感到无力的现实,导演决定用镜头记录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