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第五十三屆台北金馬影展

日期:2016年11月21日至11月28日

地點:台北

合作夥伴: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成立於2013年,致力推廣亞洲電影、培育電影人才,建立電影觀眾群。自成立起,學院與多個國際影展及機構合作,增強業界之間交流。2015年,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與釜山國際電影節首次舉辦學生觀摩團,讓有志從事電影業之學生,深化對業界認識,同時感受電影節熱烈氣氛。

 

兩岸三地影圈關係密不可分,台灣電影早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而當地對紀錄片拍攝及導演之培養訓練,亦非常成熟及完善。因此,2016年學院選址台灣,與華語影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之台北金馬影展(TGHFF)合作,舉辦全新學生觀摩團。讓修讀電影、傳播和人文學科的12位香港大學生參與為期7天之行程,內容包括:欣賞金馬電影提名電影、映後導演座談會、與本届最佳電影提名《八月》張大磊導演茶敍、中影攝影棚電影廠房參觀、與演講嘉賓動作指導陳中泰先生近距離交流、頒獎禮前一連兩晚馬來西亞、華文創之夜酒會、與著名電影製片人、金馬監製、金馬導演等業內人士接觸、國家電影中心導賞、參觀台北影業心臟地帶的剪接、調色、儲存、放映等各部門後製工作室、與台灣著名藝人,安心亞、鄭人碩見面、合演遊戲,深入交流;行程亮點當然有:金馬入場「行紅毯」、參與整個五小時的現場直播頒獎典禮。金馬頒獎典禮在前台的紅毯入口區外,是次有幸獲業內人士介紹,由後台記者傳媒工作區、獲獎採訪區、廣播區、到近在伸手可觸碰的金馬獎座傳遞區、燈光區、直播控制中心區等等!

 

豐富行程,除了對台灣影業有更深了解,還認識一班熱愛電影行業的前輩、工作者、同路人。除技巧外、知識、態度、大環境、機遇、人脈等等重要性。

主要活動包括:

參加電影節放映會及映後討論

時間:11月21日至26日

由 TGHFF 和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共同選定10 部不同類型的電影讓每位學生觀看。

台北金馬影展迎新會

日期:10月1日

地點:意舍酒店

主講人:陳嘉妤 (台北金馬影展接待經理),陳曉珮 (台北金馬影展節目總監)

參觀SPOT光點台北電影館

日期:11 月 23 日

地點:SPOT光點台北電影館

主講人:Susan Hsu (活動經理)

與《八月》導演張大磊的小組交流討論

日期:11 月 23 日

地點:SPOT光點台北電影館

主講人:張大磊導演

金馬學院電影工作坊

日期:11 月 24 日

地點: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製片廠

講者:陳中泰動作導演、楊志龍動作導演

台北金馬獎頒獎典禮暨紅地毯活動

日期:11 月 26 日

地點:台北中山堂

參觀台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11 月 25 日

地點:台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講者:製作經理

在 “Twisted Justice” 放映會後與日本導演白石和彌會面交流。

在馬來西亞之夜的酒會中與新加坡導演巫俊鋒會面交流。

與著名攝影師杜可風和香港電影評論家陳志華會面交流。

與台灣著名演員鄭人碩安心亞會面交流。

參加學生特别專訪: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我們得到了什麼?

Text by KC

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擁有愈來愈先進的溝通工具,是否代表溝通的質量就提升了?當人群傾向以 WHATSAPP、FACEBOOK、手機乃至網絡平台,取代親身的接觸、交往去與外界聯繫或擷取資訊,又會為人對世界的觀察、美感的培育,帶來什麼衝擊呢?

 

近年致力栽培年輕電影人的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始終認為電影是與生活緊扣的藝術,而真實的交流比虛擬的互動,更能啟發人的思想及文化養成。所以今年 AFA 學院與台北金馬影展合辦「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率領12 位來自各大院校的大學生,參與為期共 7 天的交流活動,包括:與本届金馬獎最佳電影《八月》張大磊導演茶敘、到中影攝影棚電影廠房參觀、與演講嘉賓動作指導陳中泰先生會談、國家電影中心導賞、以及出席金馬獎頒獎禮及紅地毯等,讓他們深入淺出地了解電影行業運作。究竟相對虛擬接觸,真實的對話與會面,為年輕人帶來什麼啟迪?不妨細聽兩位參與學生的心聲。

 

葉:葉嘉麟 (阿葉) | 鄭:鄭彤 (KATNISS)

 

可否簡介你們的學習背景,以及它與電影的關係?

 

葉:我叫葉嘉麟(阿葉),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五年級的學生。我就讀的院校著重教授新聞、傳播或公關的知識,自己起初也不算超級影迷。直到近年校內開辦了新範疇「創意媒體」,我報讀了名為「CREATIVE DIALOGUE」的課程,才多了機會接觸各類與社會、歷史或民生相關的電影,譬如談家庭議題,老師會播台灣導演楊德昌的經典《一一》或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講起道德與倫理,又有波蘭導演KIESLOWSKI《十誡》,並從中發現電影承載的文化意涵很深遠,於是打開了自己想要認識電影的大門。

 

鄭:我叫鄭彤(KATNISS),是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學生,主修編劇。本身喜歡創作,某學期修讀關於台灣電影的課程後,看過了楊德昌及李安的舊電影,深深被當中的人文精神、藝術風格等吸引,想多了解當地的產業現況、創作環境等,怎樣培育出如此精彩的電影。

 

為何想參加「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

 

葉:去年經學校宣傳,得知亞洲電影大獎學院會舉辦「釜山國際電影節」觀摩團,但當時我對電影認知不多,申請不成功。今年電影知識進步了,就再接再厲申報「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亦如願入選。

 

這對我很重要,因為近年開始拍片,像參與 ifva 或 ICAC的短片比賽等,會想多了解電影與生活的關係。而且我喜歡台灣文化,當地的文化氣氛相對香港成熟,較多專業電影人回到校園向年輕電影人傳授知識,所以今年前往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當交換生,又會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SIT 堂,聽剪接師廖慶松或影評人聞天祥等前輩的課,相信有機會參加「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說不定可獲得更多視點去理解電影。

 

鄭:台灣電影是我的啟蒙,建立了對創作與影像的基礎概念,可是電影亦講求專業的實踐,比起躲在課室背資料或齋睇片,面對面的接觸才能累積實在的經驗。所以我就主動申請今次的觀摩團,希望與更多同好、電影專業人員交流,並想將台灣土壤如何培訓影人的知識,帶回香港與更多人分享。

 

出發前各自做了什麼準備?

 

葉:早以交換生身份來台,比其他觀摩團成員有較充裕時間去觀察文化狀況。我不時遊走西門町附近,留意台灣有許多放 ART FILMS 的影院,消費族群多以文青為主,像電影節前後,買票的就多是年輕人。這讓我參與「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時,會想多與同年紀的電影愛好者分享想法,因為從前院校裡同學多選新聞、公關或廣告,就算拍片也未必是喜歡電影,可討論電影的朋友少之又少,這次要好好把握機會。

 

鄭:「金馬影展」是今次的亮點,出發前我盡量看了《樹大招風》、《七月與安生》等入圍作品,每天出發前,亦按大會提供的行程,先做資料搜集。因為我認為有質素的交流,不能只要求別人跟你說話,自己也要對事情有概念、有理解、有觀點,才能互相迸發出火花、帶來啟發。

 

最難忘的觀摩活動是什麼?

 

葉:最深刻與年輕電影人會談。沒想過能夠親身與《一念無明》的黃進和陳楚珩、《樹大招風》的歐文傑及《再見瓦城》的趙德胤聊天。他們分享了不同資訊,像黃進和陳楚珩談了「首部劇情片計劃」的評審標準,個人的藝術及商業考量;歐文傑就講到畢業後,怎樣在 IFVA 屢敗屢試,在寫劇本沒收入時做兼職維生,捱到完成《樹大招風》的艱難;趙德胤也提到在《再見瓦城》前,製作獨立片如《歸來的人》、《冰毒》等,一個人帶著器材和幾個工作人員冒險走到緬甸拍攝的往事。他們讓我明白,沒有人起步就成功的,必須有熱誠去闖關、用刻苦換成果,在擔心有無錢和資源前,先清楚自己有什麼真正關心的議題,花時間去研究及實踐。

 

鄭:我被鄭人碩的故事打動。行程中,大會特設了一個交流環節,邀請鄭人碩與安心亞跟我們玩半日遊戲。期間,鄭人碩分享了初入行,礙於家事逼著暫時退出影壇,後來回到工作崗位,由於環境變了,他不得不由低做起。這種際遇看似曲折,可是當他做過場務、製片、副導等位置後,覺得比起以前單純做演員,得到更多角度去認識電影,更懂得關懷其他工作人員,豐富了演員的生命及視野。他提點我們無論面對何樣環境,都要記住「身段柔軟,堅持己見,將心比心」,因為比起技巧或知識,在強調群體的影圈中,處世態度更為關鍵。

 

除了聆聽別人的故事,自己參與活動時又遇到什麼挑戰?

 

葉:最大挑戰是學會豁開心懷。跟台灣演員安心亞玩「大電視」的遊戲時,剛好出了「TANGO」的題目,當時我本來要和她做動作給隊員猜,但自己少跟明星接觸,有點怕羞,怕有身體接觸會尷尬,做動作不太自然,好在安心亞很親切,主動牽我的手跳舞,才順利完成任務。另外,亦難忘鄭人碩分享因要在《醉生夢死》飾演男公關,於是被導演張作驥要求他體驗生活,真的跑去試做男公關的事。原來創作不能憑空想像,必須對生活有真實的經驗和想法,才能做到想要的東西。我想到有時候該放膽一點,才能感受更多。

 

鄭:每遇到一個影人,聽到一個故事,思想也受到衝擊。譬如我寫劇本,總側重於故事或情節對白,但酒會遇到知名剪接師廖慶松,聽他講為《踏血尋梅》操刀,留意香港電影太重節奏,會忽略人物的刻劃,令故事失去敘事焦點,另外,他又提醒作為 EDITOR,剪輯時要記著電影是群體工作,不能為了自我表現,犧牲藝術的整體性,怎樣在個人風格與導演想法裡取平衡,是必須注意的。廖慶松的話給我當頭棒喝,跳出了平日的框架,檢視創作的盲點。我會多聽取他的建議,例如多讀詩文、思考編與寫的原則及精神。

 

交流完成後有何感想?有何意見回饋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葉:享受及珍惜可遇不可求的接觸。眾所周知,「金馬影展」是國際級的電影殿堂,普通學生哥難有機會參與,但多得觀摩團解決技術的困難,讓我們有幸跟知名的導演、影展策劃及宣傳人員等近距離接觸,感受入圍酒會和頒獎禮等盛況,絕對大開眼界,是課堂難有的體驗。

 

鄭:活動的覆蓋面廣泛,由影展、場地考察到會談都包攬。譬如到中影片廠觀摩了片場環境,給我們親身跟動作導演傾談,天馬行空地「度招式」,和國家電影中心出席講座,聽到電影修復的故事,均滿足我對幕後工作的好奇。至於建議,我希望主辦單位在回港以後,可試辦由觀摩團延伸的課程或 MASTERCLASS,或許有助凝聚同屆交流生的力量。

 

參與觀摩團前後,可有改變你們對電影或業界的想像?

 

葉:局外人看拍電影浪漫,但我現在明白了電影的現實。譬如我留意到「金馬影展」的參展電影,多屬商業性不強的非主流片種,關心的議題亦以人文關係為主,呈現了各地的社會狀態,知道它們在推廣時遇到較多的困難。又或者,我記得有人批評頒獎禮上,主持人拿舒淇懷孕的事開玩笑,覺得太 GOSSIP。但我會轉個角度想,喜歡電影的人當然會關注影展,但普羅家庭觀眾對頒獎典禮無認識,例如和一位台灣司機講起,發現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我會多思考,在嚴肅與娛樂之間,該怎樣做無傷大雅的平衡,吸引更多人關注。否則徒具熱誠而走不進人群,作品就沒有意義。

 

另外,未知自己日後會否從事電影,但至少不想工作只為賺錢,希望將來盡量從事享受的職業。趁現在尚有空間,先學習建立個人想法,可能我們還年輕,容易被某類影人或電影吸引,跟隨了別人的步伐,忘記探索屬於自己的觀點,未來會多留意。

 

鄭:參與頒獎禮、出席酒會,衣香鬢影固然難忘,但我清楚那些光華是短暫的。真正的電影創作,不在這些場合,而在拍攝現場及獨自奮鬥的時刻。我會提醒自己別沉醉面前風光忘了現實,要記住做創作必然有苦澀和孤獨,也沒有一步登天的成功。像馬來西亞導演何蔚庭所說,拍電影要時間蘊釀,年輕人不必太心急,如果你只急於拍第一部電影,就算完成了,效果未必好。現階段我會先享受學習過程,做好面對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心理準備,多嘗試、多挑戰,那怕犯了錯,累積的生活經驗及人生觀察,也能推動成長。

其他 學生電影節觀摩團
東京 睽別五年,學生電影節觀摩團再次來到東京國際電影節。參與包括多項電影節活動、參觀院校和片場等,更有機會與來自亞洲各地的電影人和電影學生見面交流。
新加坡 學院首次與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合作舉辦學生電影節觀摩團,香港學生透過一連串活動了解到新加坡的電影業與文化發展等。
東京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帶領一眾香港學生遠赴日本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親身了解到電影節的幕後運作。
釜山 2017年,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再度與釜山國際電影節合作,甄選12位有志投身電影行業的香港大專學生,參加學生電影節觀摩團。
台北 學院與華語影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之台北金馬影展合作舉辦為期7天的學生觀摩團,近距離感受電影節的熱烈氣氛。
釜山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首度舉辦學生觀摩團,甄選12位有志投身電影行業的香港學生,參加一年一度的亞洲電影盛事。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