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赫讓奧米巴夫

電影和語言

日期:2023年3月10日及3月11日

地點:香港 (伯大尼劇院 – 香港演藝學院、Premiere Elements)

講題:電影和語言

嘉賓:達赫讓奧米巴夫

主持:黎子儉及羅麗莎(大學專場)、徐匡慈(公眾場次)

合作夥伴:百老匯電影中心、香港演藝學院

 

達赫讓奧米巴夫是哈薩克新浪潮的重要一員,1992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卡拉特》,在羅迦諾電影節獲得銀豹獎。至今,他共拍攝了七部長片,其中1998年的《兇手》獲得了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大獎。在投身電影之前,奧米巴夫在大學修讀數學,這背景令他以一種理性的角度思考電影︰電影是由不同影像建立而成的解題,而影像就是電影的語言。

 

語言是奧米巴夫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在2021年的《古來詩人皆寂寞》,他以平行方式敘述一位落泊的現代詩人和一位19世紀傳奇詩人的故事。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很高興再次與百老匯電影中心、香港演藝學院合作,並邀請到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親身來臨電影技術工作坊,分别前往Premiere Elements及伯大尼劇院,進行了兩場探討電影語言,以及語言和電影的關係。

 

每個人也有希望被他人理解的渴求,所以語言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它是人和人之間達至互相理解的橋樑。被問到《古來詩人皆寂寞》(2021)是否取材親身經歷,奧米巴夫指以劇情來說,電影並不是他的自傳,但當中所傳達的情感—一種無人理解的恐懼,卻是他個人的真實寫照。導演認為每位藝術家,甚至每個人,都會活在這種恐懼之中,更稱「能被他人所明白便是快樂」。

 

由改編自俄國文學巨著《安娜卡列妮娜》的《Shuga》(2009) ,到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短篇小說《作家之夜》為藍本創作的《古來詩人皆寂寞》,奧米巴夫的電影處處有文學的蹤跡。談到文學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導演表示開卷固然有益,但同時亦有其危險之處,因為閱讀會令人受困於腦海中的抽象建設。奧米巴夫透過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以電影語言為無邊的文學想像賦予實體,以避免自己陷入被書本中抽象文字吞噬的窘境。

 

由把電影運用作經典文學的載體,到使用非專業演員,奧米巴夫這種在電影中對寫實的追求深深受到法國電影大師羅拔布烈遜的影響。相較於文學和劇場,導演認為電影較貼近物質現實,而布烈遜強調自然和純粹的電影語言就鼓勵了他去追求這種沒有演技和舞台效果修飾的電影創作。即便用上專業演員,他也是把他們當成一般人來拍攝。

 

除電影語言外,導演亦談及民族的語言。「你可以透過停止觀看電影來殺死一個導演;你可以透過停止讀詩來殺死一個詩人」,失去語言就意味著整個民族的滅亡。《古來詩人皆寂寞》講述兩代哈薩克詩人殊途同歸的失語困境。在英語當道的全球化底下,哈薩克語文化被語言一體化的大趨勢迫得無立足之處。面對令人感到無力的現實,導演決定用鏡頭記錄這一切。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由亞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即香港、釜山及東京國際電影節共同創立,旨在對國際展現優秀的亞洲電影作品。學院致力於推廣和表揚亞洲電影及業內人才,每年均會舉辦亞洲電影大獎及多項活動,以加強業界交流,並向世界各地宣揚亞洲電影文化。亞洲電影大獎自2007年起舉辦,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學院的成員能在每屆亞洲電影大獎中,投票選出各個獎項,亦會參與學院在亞洲及全球舉辦的各類活動。

 
其他 電影技術工作坊
岩井俊二 被問及對「生死、命運及愛情」的看法時,岩井俊二表示這三者都是很重要的命題,自己也會在創作時觸及到三者。
達赫讓奧米巴夫 《古來詩人皆寂寞》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與我們深入探討電影創作的靈感及心得。
雷杜祖迪 用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出血淋淋的社會現實,無視常規又才華洋溢的導演,正正是羅馬尼亞導演雷杜祖迪!
河瀨直美 康城影展得獎導演河瀨直美参與電影技術工作坊,圍繞主題「從電影到真實人生」進行探討。
陳哲藝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很榮幸邀請了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為大家呈獻一連兩場工作坊。
李相日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本次很榮幸邀請了著名韓裔日籍導演兼編劇李相日來港舉行兩場工作坊,與香港觀眾分享其編劇的經驗與心得。
漢斯弗羅姆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首次舉行電影技術工作坊,邀請到德國電影攝影師漢斯弗羅姆跟大家討論「柏林學派」的特殊美學。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