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改編自俄國文學巨著《安娜卡列妮娜》的《Shuga》(2009) ,到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短篇小說《作家之夜》為藍本創作的《古來詩人皆寂寞》,奧米巴夫的電影處處有文學的蹤跡。談到文學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導演表示開卷固然有益,但同時亦有其危險之處,因為閱讀會令人受困於腦海中的抽象建設。奧米巴夫透過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以電影語言為無邊的文學想像賦予實體,以避免自己陷入被書本中抽象文字吞噬的窘境。
由把電影運用作經典文學的載體,到使用非專業演員,奧米巴夫這種在電影中對寫實的追求深深受到法國電影大師羅拔布烈遜的影響。相較於文學和劇場,導演認為電影較貼近物質現實,而布烈遜強調自然和純粹的電影語言就鼓勵了他去追求這種沒有演技和舞台效果修飾的電影創作。即便用上專業演員,他也是把他們當成一般人來拍攝。
除電影語言外,導演亦談及民族的語言。「你可以透過停止觀看電影來殺死一個導演;你可以透過停止讀詩來殺死一個詩人」,失去語言就意味著整個民族的滅亡。《古來詩人皆寂寞》講述兩代哈薩克詩人殊途同歸的失語困境。在英語當道的全球化底下,哈薩克語文化被語言一體化的大趨勢迫得無立足之處。面對令人感到無力的現實,導演決定用鏡頭記錄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