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技術工作坊:達赫讓奧米巴夫的電影和語言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與百老匯電影中心很榮幸邀請導演奧米巴夫親身來臨,探討電影語言,以及語言和電影的關係。達赫讓奧米巴夫是哈薩克新浪潮的重要一員,1992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卡拉特》,在羅迦諾電影節獲得銀豹獎。至今,他共拍攝了七部長片,其中1998年的《兇手》獲得了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大獎。在投身電影之前,奧米巴夫在大學修讀數學,這背景令他以一種理性的角度思考電影︰電影是由不同影像建立而成的解題,而影像就是電影的語言。
語言是奧米巴夫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在2021年的《古來詩人皆寂寞》,他以平行方式敘述一位落泊的現代詩人和一位19世紀傳奇詩人的故事。今次由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與百老匯電影中心合辦的電影技術工作坊很榮幸邀請到導演奧米巴夫親身來臨,探討電影語言,以及語言和電影的關係。
日期:2023年3月11日 (六)
時間:2:00pm:《古來詩人皆寂寞》電影場次 / 3:45pm: 電影技術工作坊 (《古來詩人皆寂寞》放映後)
地點:Premiere Elements
嘉賓:達赫讓奧米巴夫
主持:徐匡慈
語言:英語

《古來詩人皆寂寞》電影簡介
康城及威尼斯得獎名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是開創哈薩克電影新浪潮的領軍人物之一,而且至今仍活躍於國際影壇。
中年詩人迪達在小報社做文員,期待有天能大展鴻圖。伯樂遲遲未到,嘔心瀝血的作品無人問津,在繁華都市裡,詩人無用。失去讀者的詩人,就像沒有觀眾的電影。迪達偶然在書中找到同道中人——19世紀哈薩克詩人 Makhambet Utemisov,他作為革命領袖慘遭殺害,但他的詩一直活著,為人傳頌。兩代詩人逾越生死的情誼,以詩人的使命惺惺相惜。當迪達雀躍地來到一場為他而設的讀詩會,他必須坦誠地面對自己,在成與敗、苦與樂間掙扎抉擇。詩的力量是否足以推動他逆流而上?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由亞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即香港、釜山及東京國際電影節共同創立,旨在對國際展現優秀的亞洲電影作品。學院致力於推廣和表揚亞洲電影及業內人才,每年均會舉辦亞洲電影大獎及多項活動,以加強業界交流,並向世界各地宣揚亞洲電影文化。亞洲電影大獎自2007年起舉辦,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學院的成員能在每屆亞洲電影大獎中,投票選出各個獎項,亦會參與學院在亞洲及全球舉辦的各類活動。
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日期: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香港賽馬會演講廳
地址: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