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第五十三届台北金马影展

日期:2016年11月21日至11月28日

地点:台北

合作伙伴: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

亚洲电影大奖学院成立于2013年,致力推广亚洲电影、培育电影人才,建立电影观众群。自成立起,学院与多个国际影展及机构合作,增强业界之间交流。 2015年,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与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学生观摩团,让有志从事电影业之学生,深化对业界认识,同时感受电影节热烈气氛。

 

两岸三地影圈关系密不可分,台湾电影早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而当地对纪录片拍摄及导演之培养训练,亦非常成熟及完善。因此,2016年学院选址台湾,与华语影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之台北金马影展(TGHFF)合作,举办全新学生观摩团。让修读电影、传播和人文学科的12位香港大学生参与为期7天之行程,内容包括:欣赏金马电影提名电影、映后导演座谈会、与本届最佳电影提名《八月》张大磊导演茶叙、中影摄影棚电影厂房参观、与演讲嘉宾动作指导陈中泰先生近距离交流、颁奖礼前一连两晚马来西亚、华文创之夜酒会、与著名电影制片人、金马监制、金马导演等业内人士接触、国家电影中心导赏、参观台北影业心脏地带的剪接、调色、储存、放映等各部门后制工作室、与台湾著名艺人,安心亚、郑人硕见面、合演游戏,深入交流;行程亮点当然有:金马入场「行红毯」、参与整个五小时的现场直播颁奖典礼。金马颁奖典礼在前台的红毯入口区外,是次有幸获业内人士介绍,由后台记者传媒工作区、获奖采访区、广播区、到近在伸手可触碰的金马奖座传递区、灯光区、直播控制中心区等等!

 

丰富行程,除了对台湾影业有更深了解,还认识一班热爱电影行业的前辈、工作者、同路人。除技巧外、知识、态度、大环境、机遇、人脉等等重要性。

主要活动包括:

参加电影节放映会及映后讨论

时间:11月21日至26日

由 TGHFF 和亚洲电影大奖学院共同选定10 部不同类型的电影让每位学生观看

台北金马影展迎新会

日期:10月1日

地点:意舍酒店

主讲人:陈嘉妤 (台北金马影展接待经理),陈晓珮 (台北金马影展节目总监)

参观SPOT光点台北电影馆

日期:11 月 23 日

地点:SPOT光点台北电影馆

主讲人:Susan Hsu (活动经理)

与《八月》导演张大磊的小组交流讨论

日期:11 月 23 日

地点:SPOT光点台北电影馆

主讲人:张大磊导演

金马学院电影工作坊

日期:11 月 24 日

地点: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制片厂

讲者:陈中泰动作导演、杨志龙动作导演

台北金马奖颁奖典礼暨红地毯活动

日期:11 月 26 日

地点:台北中山堂

参观台北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11 月 25 日

地点:台北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讲者:制作经理

在 “Twisted Justice” 放映会后与日本导演白石和弥会面交流。

在马来西亚之夜的酒会中与新加坡导演巫俊锋会面交流。

与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和香港电影评论家陈志华会面交流。

与台湾著名演员郑人硕安心亚会面交流。

參加學生特别專訪:台北金馬影展學生觀摩團,我們得到了什麼?

Text by KC

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拥有愈来愈先进的沟通工具,是否代表沟通的质量就提升了?当人群倾向以 WHATSAPP、FACEBOOK、手机乃至网络平台,取代亲身的接触、交往去与外界联系或撷取资讯,又会为人对世界的观察、美感的培育,带来什么冲击呢?

 

近年致力栽培年轻电影人的亚洲电影大奖学院,始终认为电影是与生活紧扣的艺术,而真实的交流比虚拟的互动,更能启发人的思想及文化养成。所以今年 AFA 学院与台北金马影展合办「台北金马影展学生观摩团」,率领12 位来自各大院校的大学生,参与为期共 7 天的交流活动,包括:与本届金马奖最佳电影《八月》张大磊导演茶叙、到中影摄影棚电影厂房参观、与演讲嘉宾动作指导陈中泰先生会谈、国家电影中心导赏、以及出席金马奖颁奖礼及红地毯等,让他们深入浅出地了解电影行业运作。究竟相对虚拟接触,真实的对话与会面,为年轻人带来什么启迪?不妨细听两位参与学生的心声。

 

叶:叶嘉麟 (阿叶) | 郑:郑彤 (KATNISS)

 

可否简介你们的学习背景,以及它与电影的关系?

 

叶:我叫叶嘉麟(阿叶),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五年级的学生。我就读的院校着重教授新闻、传播或公关的知识,自己起初也不算超级影迷。直到近年校内开办了新范畴「创意媒体」,我报读了名为「CREATIVE DIALOGUE」的课程,才多了机会接触各类与社会、历史或民生相关的电影,譬如谈家庭议题,老师会播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经典《一一》或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讲起道德与伦理,又有波兰导演KIESLOWSKI《十诫》,并从中发现电影承载的文化意涵很深远,于是打开了自己想要认识电影的大门。

 

郑:我叫郑彤(KATNISS),是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主修编剧。本身喜欢创作,某学期修读关于台湾电影的课程后,看过了杨德昌及李安的旧电影,深深被当中的人文精神、艺术风格等吸引,想多了解当地的产业现况、创作环境等,怎样培育出如此精彩的电影。

 

为何想参加「台北金马影展学生观摩团」?

 

叶:去年经学校宣传,得知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会举办「釜山国际电影节」观摩团,但当时我对电影认知不多,申请不成功。今年电影知识进步了,就再接再厉申报「台北金马影展学生观摩团」,亦如愿入选。

这对我很重要,因为近年开始拍片,像参与 ifva 或 ICAC的短片比赛等,会想多了解电影与生活的关系。而且我喜欢台湾文化,当地的文化气氛相对香港成熟,较多专业电影人回到校园向年轻电影人传授知识,所以今年前往台湾的国立政治大学当交换生,又会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SIT 堂,听剪接师廖庆松或影评人闻天祥等前辈的课,相信有机会参加「台北金马影展学生观摩团」,说不定可获得更多视点去理解电影。

 

郑:台湾电影是我的启蒙,建立了对创作与影像的基础概念,可是电影亦讲求专业的实践,比起躲在课室背资料或斋睇片,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累积实在的经验。所以我就主动申请今次的观摩团,希望与更多同好、电影专业人员交流,并想将台湾土壤如何培训影人的知识,带回香港与更多人分享。

 

出发前各自做了什么准备?

 

叶:早以交换生身份来台,比其他观摩团成员有较充裕时间去观察文化状况。我不时游走西门町附近,留意台湾有许多放 ART FILMS 的影院,消费族群多以文青为主,像电影节前后,买票的就多是年轻人。这让我参与「台北金马影展学生观摩团」时,会想多与同年纪的电影爱好者分享想法,因为从前院校里同学多选新闻、公关或广告,就算拍片也未必是喜欢电影,可讨论电影的朋友少之又少,这次要好好把握机会。

郑:「金马影展」是今次的亮点,出发前我尽量看了《树大招风》、《七月与安生》等入围作品,每天出发前,亦按大会提供的行程,先做资料搜集。因为我认为有质素的交流,不能只要求别人跟你说话,自己也要对事情有概念、有理解、有观点,才能互相迸发出火花、带来启发。

 

最难忘的观摩活动是什么?

 

叶:最深刻与年轻电影人会谈。没想过能够亲身与《一念无明》的黄进和陈楚珩、《树大招风》的欧文杰及《再见瓦城》的赵德胤聊天。他们分享了不同资讯,像黄进和陈楚珩谈了「首部剧情片计划」的评审标准,个人的艺术及商业考量;欧文杰就讲到毕业后,怎样在 IFVA 屡败屡试,在写剧本没收入时做兼职维生,挨到完成《树大招风》的艰难;赵德胤也提到在《再见瓦城》前,制作独立片如《归来的人》、《冰毒》等,一个人带着器材和几个工作人员冒险走到缅甸拍摄的往事。他们让我明白,没有人起步就成功的,必须有热诚去闯关、用刻苦换成果,在担心有无钱和资源前,先清楚自己有什么真正关心的议题,花时间去研究及实践。

 

郑:我被郑人硕的故事打动。行程中,大会特设了一个交流环节,邀请郑人硕与安心亚跟我们玩半日游戏。期间,郑人硕分享了初入行,碍于家事逼着暂时退出影坛,后来回到工作岗位,由于环境变了,他不得不由低做起。这种际遇看似曲折,可是当他做过场务、制片、副导等位置后,觉得比起以前单纯做演员,得到更多角度去认识电影,更懂得关怀其他工作人员,丰富了演员的生命及视野。他提点我们无论面对何样环境,都要记住「身段柔软,坚持己见,将心比心」,因为比起技巧或知识,在强调群体的影圈中,处世态度更为关键。

 

除了聆听别人的故事,自己参与活动时又遇到什么挑战?

 

叶:最大挑战是学会豁开心怀。跟台湾演员安心亚玩「大电视」的游戏时,刚好出了「TANGO」的题目,当时我本来要和她做动作给队员猜,但自己少跟明星接触,有点怕羞,怕有身体接触会尴尬,做动作不太自然,好在安心亚很亲切,主动牵我的手跳舞,才顺利完成任务。另外,亦难忘郑人硕分享因要在《醉生梦死》饰演男公关,于是被导演张作骥要求他体验生活,真的跑去试做男公关的事。原来创作不能凭空想像,必须对生活有真实的经验和想法,才能做到想要的东西。我想到有时候该放胆一点,才能感受更多。

 

郑:每遇到一个影人,听到一个故事,思想也受到冲击。譬如我写剧本,总侧重于故事或情节对白,但酒会遇到知名剪接师廖庆松,听他讲为《踏血寻梅》操刀,留意香港电影太重节奏,会忽略人物的刻划,令故事失去叙事焦点,另外,他又提醒作为 EDITOR,剪辑时要记着电影是群体工作,不能为了自我表现,牺牲艺术的整体性,怎样在个人风格与导演想法里取平衡,是必须注意的。廖庆松的话给我当头棒喝,跳出了平日的框架,检视创作的盲点。我会多听取他的建议,例如多读诗文、思考编与写的原则及精神。

 

交流完成后有何感想?有何意见回馈亚洲电影大奖学院?

 

叶:享受及珍惜可遇不可求的接触。众所周知,「金马影展」是国际级的电影殿堂,普通学生哥难有机会参与,但多得观摩团解决技术的困难,让我们有幸跟知名的导演、影展策划及宣传人员等近距离接触,感受入围酒会和颁奖礼等盛况,绝对大开眼界,是课堂难有的体验。

 

郑:活动的覆盖面广泛,由影展、场地考察到会谈都包揽。譬如到中影片厂观摩了片场环境,给我们亲身跟动作导演倾谈,天马行空地「度招式」,和国家电影中心出席讲座,听到电影修复的故事,均满足我对幕后工作的好奇。至于建议,我希望主办单位在回港以后,可试办由观摩团延伸的课程或 MASTERCLASS,或许有助凝聚同届交流生的力量。

 

参与观摩团前后,可有改变你们对电影或业界的想像?

 

叶:局外人看拍电影浪漫,但我现在明白了电影的现实。譬如我留意到「金马影展」的参展电影,多属商业性不强的非主流片种,关心的议题亦以人文关系为主,呈现了各地的社会状态,知道它们在推广时遇到较多的困难。又或者,我记得有人批评颁奖礼上,主持人拿舒淇怀孕的事开玩笑,觉得太 GOSSIP。但我会转个角度想,喜欢电影的人当然会关注影展,但普罗家庭观众对颁奖典礼无认识,例如和一位台湾司机讲起,发现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所以我会多思考,在严肃与娱乐之间,该怎样做无伤大雅的平衡,吸引更多人关注。否则徒具热诚而走不进人群,作品就没有意义。

 

另外,未知自己日后会否从事电影,但至少不想工作只为赚钱,希望将来尽量从事享受的职业。趁现在尚有空间,先学习建立个人想法,可能我们还年轻,容易被某类影人或电影吸引,跟随了别人的步伐,忘记探索属于自己的观点,未来会多留意。

 

郑:参与颁奖礼、出席酒会,衣香鬓影固然难忘,但我清楚那些光华是短暂的。真正的电影创作,不在这些场合,而在拍摄现场及独自奋斗的时刻。我会提醒自己别沉醉面前风光忘了现实,要记住做创作必然有苦涩和孤独,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成功。像马来西亚导演何蔚庭所说,拍电影要时间蕴酿,年轻人不必太心急,如果你只急于拍第一部电影,就算完成了,效果未必好。现阶段我会先享受学习过程,做好面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心理准备,多尝试、多挑战,那怕犯了错,累积的生活经验及人生观察,也能推动成长。

其他 学生电影节观摩团
东京 睽别五年,学生电影节观摩团再次来到东京国际电影节。参与包括多项电影节活动、参观院校和片场等,更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地的电影人和电影学生见面交流。
新加坡 学院首次与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合作举办学生电影节观摩团,香港学生透过一连串活动了解到新加坡的电影业与文化发展等。
东京 亚洲电影大奖学院带领一众香港学生远赴日本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亲身了解到电影节的幕后运作。
釜山 2017年,亚洲电影大奖学院再度与釜山国际电影节合作,甄选12位有志投身电影行业的香港大专学生,参加学生电影节观摩团。
台北 学院与华语影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之台北金马影展合作举办为期7天的学生观摩团,近距离感受电影节的热烈气氛。
釜山 亚洲电影大奖学院首度举办学生观摩团,甄选12位有志投身电影行业的香港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亚洲电影盛事。

web design by Inspirr